日本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博亚体育官方app下载新技术
发布时间:2023-04-21 11:53:47

  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伴随着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日本的技术革新有了迅猛的发展。在钢铁机械、家用电器等产业中,新的技术不断涌现。石油冲击后,这种技术革新的势头,在紧迫中加速了步伐。

  1.新能源的开发利用,石油冲击后日本加速了对太阳能的利用,同时也加紧了对氢能源的研究开发,但氢能源进入实用阶段。

  博亚体育官方app下载

  主要的是精密陶瓷的研制,目前已经出现了用精密陶瓷制作的发动机,它具有耐高温、省能源等优点。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具有异常重要意义的是,基础素材工业如果能跳过“钢铁时代”,这将使发展中国家获得迎头赶上的机会。

  电子技术和光通讯技术的结合,形 成光电子技术将导致一场信息,它在信息化社会中有着广阔的前景。

  用重组遗传基因的技术创造新的生物品种或在原有的生物品种中增加新的遗传属性。博亚体育官方app下载例如大豆的根瘤菌具有固定空气中氮的作用,倘将此种基因属性与大米、玉米、小麦中的基因相结合,则可节省大量的氮肥,并增加粮食的营养成分。此种科学技术给人类生活和生产带来广阔的前景,但目前尚不能实现产业化。

  微电子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是当前新技术最重要的特征,它是信息化、自动化的物质承担者,又是保证产品性能质量、节约能源的重要手段。

  日本早稻田大学早于1973年就推出了名为WABOT1号机器人,机器人身高约2米,体重160公斤。全身共有26个关节,手上还装有触觉传感器。

  “日本机器人之父”加藤一郎教授是开创两足步行机器人研究的先驱,70年代研发了人工肌肉驱动的下肢机器人,90年代研发了以液压、电机驱动的WL系列下肢机器人,90年代WABIAN系列开始带有上肢才具有拟人形,高西淳夫研究室是原加藤实验室的延续。

  大阪大学日本人工智能研究所教授石黑浩曾表示,未来我们将越来越多地和机器人共融共生。类人型机器人的广泛应用,让我们更加透彻的意识到人类生命的意义,它们将教会人类更好地认识自我,相信在不远的未来就会有一个机器人社会,可以实现人机互动。关键的是,我们的社会将越来越方便,我们将越来越多地和机器人共融共生。

  以上各方面的新技术,世界各国均在研究开发,有的技术领域还有待突破。而日本此一时期发展新技术的战略特点则是,大力开发上述几个方面的新技术,重点则放在微电子技术的开发与推广应用上。日本政府于1980年提出了“技术立国”的口号,把应用微电子和计算机技术作为“通向科技立国之路”。据日本通产省提出的《21世纪产业社会的基本构想》,上述发展新技术的趋向依然存在,估计到21世纪发展最快的仍将是微电子产业。

  博亚体育官方app下载

  在20世纪末,日本在新技术领域里具有商业意义的,主要在微电子技术方面。1983 年微电子技术的市场规模已达到11.9万亿日元,1990年时达到29.3万亿日元,通产省设想到2000年,微电子产业市场规模可达163万亿日元。

  博亚体育官方app下载

  据《21世纪产业社会的基本构想》,认为今后最有前途的三大高技术产业是,新型原材料、微电子、生物工程。三大高技术产业的出现,为传统产业部门一些大企业实行转产和综合经营提供了机会。当时,钢铁、水泥、化工等产业,都在积极发展微电子产业和通讯产业,如新日铁1987年2月发表的“中长期经营计划”,预计到1995年把钢铁产值降至50%以下,以发展新型原材料、电子电讯产业。

  半导体、集成电路号称“产业的粮食”,在新技术的领域中应用广泛。它具有高机能化、高密度化、小型化、轻量化、低消费电力化、低成本化等优点。它是组成下列高技术产品的元件,如产业用机器人、传真机、汽车电话、磁带录象机、文字自动处理机、电子计算机、博亚体育官方app下载液晶电视机、全自动照相机、空调机器、电子交换机、卫星、电.子汽车等。在国防上也占有重要位置,它是最新武器不可缺少的组成元件,几乎所有武器的精确度都要依靠电子系统来保证。

  在半导体、集成电路发展的基础上,1975年至1980年间,与电子技术有关联的行业的生产获得了迅速发展,远远高于其他行业的增长。

  根据日本官方统计部门的数字,从1977年度起,日本电气机械部门的附加价值额,超过了所有其他部门;从1983年起,再加上其他产业部门对微电子和电子计算机的应用,日本每年国民生产总值中大约2/3与电子技术密切相关。这一数字表明微电子技术对整个产业的影响。从1984年起,日本电子产品在世界市场的出口额中占30%以上,居第- -位,这个本来为美国优势的产业部门,当时也逐渐让位于日本了。

  而从1990年始,美国觉察到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意义,重点发展“信息高速公路”,于是美国的IT产业再度领先于日本。

  如1970年设立的电子计算机折旧规定,购买电子计算机的第一年即可提取该机总金额1/4的特别折旧,1971年又规定从购买电子计算机时算起,3年内可免征该机固定资产税的1/3,1972年又制定了“电子计算机开发促进费补助金制度”,规定对开发费的50%进行补助。这些都有力地促进了电子工业的发展。

  为了鼓励中小企业采用电子技术,日本-政-府规定:凡中小企业在1984年4月1日至1986年3月31日期间,新购进电子机器设备的,第一年可取得30%的特别折旧,或者可以减去相当于其价格7%的税额(以当期税额20%的相当额为限);倘若此项新技术是租来的,可以减去相当于租用费7%的税额。

  2.日本研究开发支出的比重,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诸国中增长得最快,从1955年到1982年度,研究费总额对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日本从0.63%.上升到2.2%,增长249%;同期美国从1.6%.上升到2.5%,增长56.2%;联邦德国从1.0% 上升到2.7%,增长170%。

  3.从研究费对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来看,虽然日本低于欧美国家,但在研究费中,后者由国家支出的研究费比重高,其中大部.分又用于军事方面的研究支出,这些费用对开发一般商品是没有意义的。研究费的政府负担比率以日本为最低。这就是说,日本的研究开发是以制品技术为中心的民间主导型,这对日本的产业发展很有利,而对基础研究则较为不利。

  因此,虽然日本的研究费对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低于其他国家,但从反映研究开发成果指标之-的本国国民技术专利权申请件数来看,日本的水平却是最高的。例如, 1982年日本为21万件,而欧美其他国家则在2万至6万件之间。

  4.由于日本的工会是按企业组织的,而企业又大多实行终身雇佣制,这就使工人不大顾虑因自动化带来的失业,首先考虑的是采用新技术对整个企业的利益,因为企业利润的提高,工人也可以享受到一小部分利益。欧美的工会是职业工会,工人们为了维持自己的职业,有微电子技术应用的倾向。生产成本由工资、利息、原材料成本组成,技术革新使工资和原材料的单位成本降低。作为原材料成本比率低的证明,可从附加价值率来看,在1970年至1982年的12年间,日本制造业中平均的附加价值率为32% ,美国为24% ,这使日本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1.以微电子技术为代表的技术,在促进产业规模发展上和此前不同。在这之前的技术,都需要投量的资本、大型设备、大量能源,总之是“重、厚、长、大”。每一次的产业或技术都带来产量规模的扩大,而新技术,是以“轻、薄、短、小”为特点,决非外延的扩大,是知识集约型的“内涵的扩大”,“软件化的扩大”,所以新技术的趋向是使企业规模缩小。

  2.新技术产业所需的公共事业的投资也较小,新技术产业在设备、建设用地等方面的规模均比传统产业小得多,博亚体育官方app下载从而对其他产业的乘数效果也较小。新技术产业每隔3~4年就要更新换代,固定资本更新的周期也就相应地缩短为3~4年,比起传统产业10年左右的周期要短得多。这一切说明,新技术产业对经济周期各阶段的影响不那么明显。

  3.微电子技术对物价稳定的作用。就集成电路的平均单价而言,一直是下降的。半导体的集成度,一般3 ~4年间就要增长3倍,因而价格也就会随之急剧地下降,集成电路价格的下降,影响着整个电子产业和电子产品,从而有利于物价的稳定。凡是应用微电子技术的产业,都出现了价格稳定或持续下降的倾向。

  4.微电子技术促进了信息化,它使远距离复数计算机有机的结合成为可能,导致信息网络的形成。因此,应用微电子技术使日本经济走上高度信息化技术密集化、节能化的道路。从1972年到1982年的10年间,日本的能源消耗没有增加,而同期内国民生产总值增长52%,年增长率达4.3%,信息量供应指数增加了79%, 年增长率达6%。

  5.微电子技术的应用,导致工厂自动化、家务自动化、办公室自动化、销售自动化、医疗自动化的形成。其中对社会经济影响最大的是工厂自动化,它大大地提高了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水平,同时也导致就业结构的变化,增加失业率。日本在经济发展的这段历史中是比较幸运的,正当微电子技术兴起时,其第三产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较欧、美国家为低,所以能接纳一部分从第二产业中抛出的劳动力。

  总之,由于日本经济出现了,上述变化,如省能源化、产业结构的变化、大力开发新技术等,使日本此一时期的劳动生产率超过了欧、美国家,而工资的提高又低于欧、美国家,这是日本战后经济创造第二个奇迹的主要原因,也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得以走上最大债权国地位的前提。